你還記得,童年的你,最想擁有的是甚麼嗎?

🤱🏻孩子想擁有的,是父母的全部🤱🏻

💭你還記得,童年的你,最想擁有的是甚麼嗎?👶🏻

九月廿五日 晴🌞

今天真的很熱,我站在仔仔的學校門口,正被四方八面的外地傭工圍著,在完全聽不到熟識的語言下,看看時間,呀!還只是2:30pm, 還有半小時校門才開呢。心想我可以如何打發這30分鐘的時間?望著遠處的大樹,開始懷疑著自己那麼早來排隊接放學是否自討苦吃,明明是3:00pm (今天是活動日,所以比平日早放一小時)才到放學時間,為什麼不善用難得清閒的時間,坐下來喝杯咖啡,思考一下,整頓自己?真的有必要做那第一或第二位接放學的家長嗎?寫著寫著,記得上一次3:10pm還只是經過仔仔學校門口。已見有家長正在排隊等接放學,我真的很愕然,原來要做第一位接孩子放學的家長,要預早差不多一小時到達學校。怪不得我平常就算早15分鐘到達學校,已差不多是班上最後一位接送家長。

其實對我來說,是否做第一位接送家長,真的不重要,如果可以選擇,我會選擇騰空多30分鐘去處理日常並沒有機會和空間去處理的事務和工作。可是,總括每一次我接仔仔放學的反應,我可以肯定,對他來說,當我是第三位或者是最尾一位家長來接他放學時,是有很大分別的。因為對他來說,這代表我是否像他掛念我一樣地去掛念他。我是否也像他一樣急不及待地想回家一起玩耍。

如果你正在想「無咁嚴重呀嗎?你自己緊張咋掛?」在大人或父母的世界,或許早放學及遲放學是小事一椿,但對於只有3歲,才第一次真真正離開父母,獨立地去投入另一個大家庭的孩子們來說,每一天上學的時候都是一椿很大很大的事,一次很大很大的挑戰,而且是充滿好奇同時又感到恐懼,不安同時又感到親切,是人生第一次既充滿矛盾又百感交雜的深刻經歷。

借以上分享,我想表達對於一些日常家長看似是微不足道的事,看在孩子眼中其實是可以變得很大,甚或乎是他們當刻的全部。在孩子的世界裡,可以存放的事情很少,但很深、很闊。簡單來說,孩子只希望父母可常伴左右,無時無刻也陪著他們玩耍,可以不吃,不睡,不尿,只要感到快樂,感到被愛,餘下的種種他們都可以不重視。所以要拆解孩子不同的行為必先從踏進他們鞋子裡(STEPPING IN THEIR SHOES)開始。

就好像經常有學生會與我分享關於他們處理的個案,父母經常不明白為何觀察到子女很倦,但他們也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以不同方式延遲上床/睡覺時間,為何孩子明明懂得如廁卻因為太投入遊玩而尿濕褲子,為何已向孩子再三說明不可做某些事情的原因,但孩子轉頭便會犯同一錯誤等等,有時父母也給氣壞。也有些父母會問子女是否那麼不喜歡他們,硬要跟他們作對,或應如何調教子女,讓他們服從性更強,因為父母擔心他們上學也一樣氣壞老師。

其實以上種種孩子看似是「奀皮」,搗蛋,甚或乎是作對的行為,大部份背後的原因是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們想要更多父母的愛、父母的關顧、父母的重視、父母的溫柔以待、父母的時間。總括而言,就是父母的全部他們都想擁有,或者更準確地說,孩子們會認為「父母,便是我的全部」。可是因為現實通常是與理想不乎,所以他們從來也不覺得自己能夠擁有父母的全部,亦會在每一次父母拒絕他們看似是不合理的需要時,產生不同的負面情緒繼而採用所有他們可用的方式去力挽狂瀾,雖然大部份時間都兩敗俱傷,但為求爭取多一點父母能夠與他們相處的時間,或許是值得的。

有些全職媽媽或許會感到疑惑,難道我作為一個全職媽媽去照顧他也不夠嗎?是的,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是心靈上的不足夠。其實一位能夠與父母或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的孩子,由大概一至兩個月懂得以五官去洞察環境開始至大概三歲或以後都會希望無時無刻地黏在父母身邊,尤其是媽媽鄰近(Proximity)因為健康依附關係的定義是在於雙方都希望能夠與對方維持親密(Intimacy)及近距離的接觸,而當這些條件都能夠被滿足的時候便能夠讓孩子感到安全,安心及放心,繼而他們可以有更多能量去探索這世界的不同人和事。所以當父母的你,如果在對於孩子的行為感到困惑的時候,試想想孩子的所作所為是否想表達希望與你有更多的時間相處或表達他們對不能擁有你更多而不滿?如果你點頭的話,恭喜你,因為你與孩子的親子關係是建基於在一個健康的依附關係當中。

原文出自MyKids by
Dr. Bianca Ho
何善韻博士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前計劃顧問

2020-10-04T17:25:29+08:002018-09-12|連繫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