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參加社區的家長互助群組嗎?

👩🏻‍🦱「我既鄰居既小朋友同我個仔年齡差太遠啦,真係唔係好啱傾,去邊度搵支援好?」
👨🏻「學校家長教師會既活動唔係好接近我既教養方向,我唔想參加。」
👩🏻「想參加社區機構搞既家長支援小組,但供不應求,排隊抽籤都入唔到既。」
👩🏻‍🦱「我係唔會入家長群組,太大壓力啦,大家教養理念都唔同既。」

相信有不少家長在教養小朋友的路途中都曾感受過「孤立無援」的感覺。有時候,即使居住的社區看似有很多的家長或親子資源支援,例如有社區中心、非牟利機構、學校、甚至現時有很多有心的團體或家長會自發組成一些互助小組或WhatsApp群組。 然而,這些社區的資源不是供不應求,就是那些支援讓你感到「道不同不相為謀」而令你卻步,不想繼續接受服務。

現今的網絡資訊及科技發達,家長最常參與跟社區相關的支援莫過於whatsapp或Facebook 群組,我曾聽過不少家長跟我說參加這些群組有感壓力,不想再在群組發言等。究竟當中出現了什麼問題,以致這些原意極好的社區家長互助群組令家長都卻步加入,甚至退出呢?

記得有位朋友曾經對我說:「唉,我本身好堅持自己嘅教養方向,在幼兒至初小嘅階段都唔想小朋友參加任何嘅興趣班或學習班,我仲完全冇刻意去報任何面試班,但群組嘅家長唔認同,仲俾咗好多理據我話我咁樣唔ok,令到我慢慢覺得自己好似害左呀仔咁」家長例,你有遇過類似的情況嗎?別人的批評、輿論壓力令到自己強大之教養方向信心漸漸減退?

其實,社區中的家長自發性組成互助、共養的原意極好,本計劃的其中一項服務,亦是幫助社區機構、學校持續恆常地建立家長互助小組,昐能讓家長可以「共構·童行」去善養小童小朋友。根據何善韻博士於2019年為學校機構舉辦的家長工作坊中所言,「「善養」需要父母的覺察力,思考力,隨機應變能力,彈性,及不厭其煩地「學習」和練習,每一個教養方向上都需要有深而重遠的考量」,因此,本計劃強調家長需要時刻反思,反思並非指家長要反醒做得對還是做錯,並非反省如何做得更加好,而是反思「我為什麼會這樣做,我有什麼原因選擇這樣教小朋友。」

希望家長明白,每個小朋友的興趣、能力、脾性都不同,而每個家長的教養方法都受着很多因素影響,實在不能以數個教養技巧方法走天涯,亦絕不能以自己的經驗和價值去評論其他家長的教養方法,家長們可以學習包容及接納彼此在教養中的差異。透過持續性的反思,當了解到自己選擇的教養方向之原因,就能強化自己的教養信心,不會受別人所影響而輕易轉變和仿效「別人家庭」之養方法和方向。

各位家長,請相信自己的能力, 沒有人天生就是優秀的爸爸媽媽,然而,在親職的旅途中是需可不斷學習和練習,相信若果你們願意「在孩子互動時重覆及持續性反思,將自己的童年經驗轉化成此時此刻與孩子同步成長的親職教養方向」(何善韻博士,2019), 便能善養小童。社區的資源供不應求,家長自發的社區組織和小組顯得非常珍貴!需知道,養育我們的下一代是要大家的責任,亦要社區各方面一起努力,昐望家長們能夠繼續建立互助的社區網絡,連繫社區的家長,在群組中嘗試不評論別人的教養方式,而是嘗試接納、一起練習反思,令彼此的教養信心增強,共同善養我們的孩子。

Ms Hiro Kwok
郭䔝彤小姐
輔導心理學家

2020-09-29T12:24:45+08:002019-06-12|連繫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