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準備好一同參與灌溉嗎?

[灌溉社會,滋養孩子]

試想想:「當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大同目標,是共養下一代的孩子,滋養他們的素質,讓他們將來彼此扶持,共構更美好的人生,作為家長的我們,變為微塵的時候,還有甚麼好擔心嗎?」

回應:「談何容易?那是一個烏托邦!」

或許那是一個烏托邦,又或許那是一種能夠被蔓延的社會風氣,然後再成為一種社會文化,文化價值,到後來透過時間演變成為一種民族特質。

從過往十多年的親職演變歷史中,不難發現香港社會對「媽媽」「爸爸」的定位也從「嚴苛型」慢慢走進「輔助型」的初步形態。從負面的角色形容如「虎媽」,「怪獸家長」,「直昇機家長」等也在近幾年漸趨向更正面,更包容,及更大同的方向。如社會中出現大大少少的爸爸媽媽群組,各路英雄在自己的崗位,及更多家長願意自發在民間組織不同的為孩子們謀福祉的群組等都傾向談及正向發展與教育,親密親子關係,生命教育等方向。

本來這些群組及組織看似平平無奇,互不相連,然而這些群組卻在一個大家作為家長擁有的共同目標———「保護孩子」下而「連繫」在一起,更一呼百應,遇強越強。而這些種種,都是因爲當中有不少無私奉獻,不計較個人收獲,本著大愛去扶持其他同路人,而同路人又一而十,十而百的慢慢將這種愛散播開去,日積月累的成就了今天在不同方向,不同領域上的「大同效應」。

看來,只要社會上各方人士,施政者,決策者,教育者,家長等等若能本著出自儒家學者孟子的一句名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然後再考量「家長們」正為社會撫養著下一代的重任作依歸而給予適切的支持,支援,尊重與關愛。我仍然堅信,那看似遙不可及的烏托邦,仍然有希望可以「共構」。

「善養小童成大同—-共構.。童行」便是其中這樣的一個工程,也是由幾位無私的媽媽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克盡己份,連繫上不同的媽媽,再由漣漪的效應中建構這個計劃,遇上更多有心媽媽,義務地給其他媽媽重探童年如何影響教養下一代的機會,灌溉社會。

你準備好一同參與灌溉嗎?

Dr. Bianca Ho
何善韻博士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前計劃顧問

2020-09-29T12:28:20+08:002019-06-19|連繫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