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向孩子灌輸大量的應該與不應該嗎?

👦🏻:「男仔唔應該咁怕黑㗎!」
🧑🏻:「呀仔,你應該要主動啲,邀請人地玩,主動同人地做朋友。」
👨🏻:「你應該要聽哂長輩嘅說話,知唔知道!」

我最親的父母、嫲嫲,及姐姐都是很外向的人,對我而言,她們都是社交達人,她們跟認識的人見面,總能有無盡的話題、而不認識的陌生人,也能輕易地主動展開話題。因此,她們亦順理成章地教育我也「應該」要是「外向」、「主動」、「多朋友」。

還記得有次,媽媽放假帶我到公園玩,她看到我自己玩滑梯便大聲呼喝要求我跟別人一起玩,當我繼續自己一個玩滑梯和盪千秋,她便過來罵我,大概說「不合群、無用、不懂結交朋友,應該要更主動外向⋯」最後更迫我立即去邀請公園的小朋友一起玩捉迷藏,否便帶我回家。

漸漸地,當我在社交群體中沉默下來,便會萌起罪疚感,認為自己應該要做「話題開始者」,常會強迫自己外向和結交很多朋友。久而久之,我便成為了長輩和朋輩眼中的「社交達人」,擁有廣闊的社交圈子、活躍於不同的團體,而為了得到更多朋友,更常用不同的方法去取悅朋友,成為了爸媽感到自豪的女兒。

其實,在就讀高中時,我已察覺自己在社交圈子活躍過後非常疲累,亦不愉快;反之,我喜歡寧靜、獨處,享受跟少數好友談心,而非大群人派對寒暄。記得當時我以應付高考為藉口,逐漸遠離那些社交圈子,我更堅決拒絕出席那些聯歡會和畢業晚宴,也沒有參加大學的迎新「O-Camp」。那時候的我確是活得很快樂、很幸福,像是慢慢尋回自己一樣。可惜,媽媽卻擔心我是患有考試焦慮或抑鬱症、想帶我去「睇醫生」,私自安排我的朋友同學到我家聚會,要求我約朋友出街,暗示著我「唔好咁宅」,當時的我也有懷疑自己是否出了什麼問題⋯

幸好,我在大學修讀的學科,讓我了解到自己只是個「內向」的人,而非「有問題」,讓我可以自信地做真實的自己⋯至少我仍然有知心好友、有良好社交技巧、能夠與不同的人交談,只是若能選擇,我較偏好於靜處時光,討厭處於熱鬧人群而已。

我曾遇過很多個案,不少都是家長控訴孩子做不到他們認為「應該」的事,而認為孩子「有問題」,例如:呀仔唔應該怕黑、呀仔應該要喜歡做運動、呀女應該要著裙、仔女應該要安靜有禮、仔女應該要學游水⋯家長是孩子的世界,很多孩子會為了取悅家長而努力去做父母喜歡的事情而委屈了自己,當做不到家長教育之「應該」的事,便易於產生內在的罪疚感和恐懼。

家長們,你也想孩子活出真我,活得開心嗎?如果是,請緊記每一個孩子的脾性特質也不相同,顧樂本先生也曾指出,避免對孩子灌輸大量的應該與不應該,孩子過分擔心要做正確的事時,會限制了創造力,冒險性和流動性。當真的要教導應該與否的事項時,也請反思其原因,是真的「應不應該」?還是像我的媽媽般,想我成為她想我成為的人?

2020-10-04T06:02:03+08:002020-01-29|連繫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