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我都話唔好再俾糖佢食!」
👵🏻:「呀女,個孫書包咁重都唔幫佢攞,點解你咁唔錫佢㗎。」
👦🏻:「你咁樣會搞到佢唔識得獨立㗎,媽!」
曾經有不少在職家長向我訴苦,工人姐姐、父母或老爺奶奶教養孩子的方式與自己理想的方向有着很大的差異,擔心長此下去會寵壞小朋友。記得有次在餐廳門外等位時,聽到後方有很大的爭執聲,往後望見到一位媽媽在跟自己的媽媽爭執,內容大概是
「阿媽!你又亂咁俾佢食朱古力,都話佢易咳,唔可以食咁多甜野。」
「你個仔好想食,佢默書成績好我先將佢食一排朱古力,錫你個仔都要俾你鬧。」
兩位媽媽爭執的源頭是什麼呢?
似乎媽媽是基於愛護所以擔心孩子的健康,婆婆則基於寵愛所以想獎勵孫子,兩位媽媽共同點都是愛孩子、著緊孩子和重視孩子,只是給予愛的行為與方向有不同的地方。
相信唔少家長都曾避免跟其他照顧者溝通自己的想法或表達不滿,害怕指出問題會引致不滿,最後弄得沒有人幫忙照顧孩子,所以多數吞聲忍氣,或者選擇私下教導孩子,但「忍得多,難免有日總會爆」。
既然照顧者們愛孩子的心是一致只是教養行為有差異,家長可以嘗試先表示理解和明白對方的想法,然後說出事實(不帶生氣和批評),再跟對方討論或者建議一些替代行為的方向,例如「我知道你想獎勵孫好錫佢,而係食太多甜野對身體唔好,如果下次想獎勵,不如我哋一齊帶佢去公園玩丫。」
這既能說出事寶,當中又不帶批評成份和怪責對方的意思,更可以藉此平和地討論教導方向與行為,相信比起直接指出問題來得有效,能夠避免彼此的衝突和磨擦。須知道單方面的怪責絕非開展良好溝通的方法呢,若果不明白其他照顧者的某些教養行為,也可以先耐心聆聽了解從而減少誤會,溝通是連繫的催化劑,良好的關係也會增強照顧者教養孩子的動力,就讓溝通促使你們成為合作無間的照顧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