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不了的孩子和母親》

八年前,我生第一胎後便決定餵全母乳,至孩子自然離乳。孩子開始吃固體食物後,我以為他吃母乳的需求會愈來愈少,可是,有時減少了一陣子,他又會突然吸吮很多,讓我懷疑,若我不控制,他真的會自然離乳嗎?

我的疑惑令我更仔細觀察孩子,同時學習覺察自己的狀態,也跟理念相近的媽媽朋友互相交流學習。現在回想起來,發現孩子幼兒期突然增加吸吮母乳的原因,可從兩方面探究:

一、從孩子的角度

幼兒發展踏入一個新階段,面對新嘗試和新挑戰,感到不安時,便需要照顧者在旁支持。例如,比較敏感的幼兒面對新環境、太多變化的日程和環境,或遇到大量陌生人時,可能會容易緊張,全母乳的孩子通常會吸吮母乳來紓緩壓力,因此吸吮得更頻繁。

有時,孩子身體不適時,也會多吃母乳,作為一種心靈安撫。

另外,當媽媽要照顧初生的弟妹時,孩子或會感覺被分薄了愛而不安,於是突然增加吸吮母乳。

心理學家Robin Grille在《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裡提到,母乳餵哺並不只是為了營養,而是對嬰幼兒的情感滋養,提供極重要的心理和免疫系統養分,並有助孩子建立情緒智商,使他們滿載平靜、安全感、更能與他人連結。他更表示,若孩子被容許透過吸吮乳房來自我安撫直到自然離乳,就能建立強健的平靜情緒能力,並自然發展出高一層次的心理自立。而這個以母乳作心靈安撫的情況只是一個階段而已,孩子對母乳的需求慢慢就會減弱消失,成長為獨立、有安全感的人。

二、從母親的角度

除了孩子對母乳的自然需求,母親的狀態也會直接影響嬰幼兒的情緒,讓他們不安,變得無法分離,不斷要求吸吮母乳。回想起來,我們常聚會的媽媽群裡,大家或多或少都經歷過這階段,我嘗試歸納母親常見的幾種狀態:

1. 母親自己對分離有焦慮

母親害怕離開孩子,即使有其他可信任的人幫忙照顧孩子,母親也無法放心離開孩子半步,擔心自己不在孩子身邊時,孩子就會發生意外或心靈受創。雖然嬰幼兒未能用語言表達,但他們絕對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恐懼和不安。孩子感受到母親的焦慮,也就會更加焦慮,於是想頻頻吸吮母乳來紓壓。

我記得有位母親,並不認為自己對分離有焦慮,她自問也想獨處一會兒,喘一喘息,奈何孩子就是非常不安,因此認定是孩子出了問題。

後來,該母親找心理輔導做治療,才記起自己小時候就是被逼跟父母分離。她兒時的分離恐懼被壓抑和合理化,成年後看似沒問題,但其實分離焦慮呈現在伴侣關係,每次丈夫去公幹幾天,內心就異常害怕焦慮。而她面對年幼的女兒,便勾起了自己的分離焦慮而不覺察。

2. 新手媽媽不知怎麼辦

回想起來,我當時就是處於這狀態。我第一次當媽媽,孩子高度敏感,自己的育兒觀念跟上一代的傳統做法不一樣,那時又還沒遇到理念相同的同路人。照顧孩子時有任何疑惑,我都只靠自己觀察研究和試驗修正,常感到徬徨無助。有次我做靜心,觀照自己的狀態,發現即使我行動上照顧周全、回應孩子,內心卻是慌張的。只要有人質疑我的做法,我就會徬徨心怯。原來,有一部分的我一直在懷疑自己,害怕做錯,渴望有個權威人士來肯定我。敏感的孩子會感受到我這慌張和不肯定,而感到不安穩。

3. 母親抗拒孩子依附

我認識許多母親都非常用心,知道打罵的管教方式已不合時宜,於是盡力理解孩子的需要,回應他們,希望透過接納孩子的依附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可是,知易行難。畢竟,母親自己在打罵中成長,加上身邊沒有足夠的支援,一下子要實踐和平的善養方法,很容易就負荷過重。

失衡的母親,自然反應就是心理上很想推開孩子,抗拒他們依附。而幼兒無法理解母親的狀態,只感覺到媽媽想推開自己時,就會誤會媽媽想遺棄自己,感到非常不安全。孩子愈感到不安全,就愈黏住媽媽,分離不了,而孩子愈分離不了,媽媽的壓力就愈大,又更想推開他,陷入惡性循環。

母親的不安影響到孩子情緒了,怎麼辦?

坊間有種說法:「分離不了的並不是孩子,而是母親,所以母親不該利用母乳抓著孩子不放,影響孩子發展獨立,應該及早停止餵哺母乳。」

若是母親自己分離不了,沒錯是要從母親入手處理。但要注意的是,停止餵哺母乳只是在行為上終止孩子的依附,以中斷依附行為來掩蓋自己和孩子的不安和焦慮,並沒有真正處理問題的核心。許多時候,強行分離和停止餵哺母乳看似能換來孩子「適應」獨立,不再渴求依附,然而當分離焦慮的核心還沒處理時,孩子往往只是因為絕望而封閉自己,讓自己麻木,不再感受到自己的需求。

正如Jeff在上一篇文章「自覺童年的傷口」提及到,真正從母親入手處理的方法,是母親先覺察自己的情緒,再深入了解自己的不安和分離焦慮有什麼相關的童年經驗。以我當時的情況為例,當我覺察到自己慌張時,便正視和了解自己的情緒,我問了自己一連串問題:「我擔心什麼?怕什麼?縱使有些方面我不懂,或做錯了,會怎樣呢?誰能夠肯定什麼是對我和孩子最好?我需要誰人來肯定自己?」。過程中,我記起自己童年時的核心情緒就是慌張,害怕犯錯被責罵。我發現自己雖已是成年人,但心理狀態卻是幼稚的,照顧著兒子的自己,原來是個驚慌的小女孩!於是,我學習跟自己的內在小孩溝通,安撫那個不敢聆聽自己,只靠服從權威求存的內在小女孩。

經歷自我探索和療癒後,我心智才慢慢長大成熟。漸漸,不論孩子發生什麼事,有多大的情緒,我內心也比較堅穩、平靜。即使剎那間未必能完全解決問題,我心裡卻多了一份信任,相信自己有能力慢慢處理。而不知不覺間,孩子也愈來愈穩定,不再需要用母乳來安撫了。

每個母親和孩子都有自己的故事,他們分離不了的原因各有不同。與其只是治標的中斷依附關係,導致兩敗俱傷,不如視育兒歷程中的難題為一個機會,自我探索,重新了解自己,提昇自我覺察能力,放下過去的包袱,好好的治本。

作者 : Michell Huang,教育大同及香港瑟谷社群的共同創辦人,信任孩子的內在力量,支持他們透過自主學習,活出人生的熱忱和潛能。
圖:Shan Lee

2021-05-26T06:46:10+08:002020-07-30|父母自我探索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