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一個小孩也顧不了》

有次我和好友閒聊,表示對另一位朋友佩服。我說:「她一個人照顧兩個年幼小孩,真的好厲害!」我孩子當時四歲,在旁聽了,純真而平靜地指著我說:「但係你湊一個都湊唔掂喎。」我和好友即時爆笑,笑到肚子痛!

我孩子並沒有批評或取笑我的意思,他只是覆述我常常說的話。平時我描述其他媽媽的強勁時,總是說「我就不行,我帶一個小孩都需要人幫……」

這個笑話讓我回憶起,自己成為媽媽後對於「接受幫忙」的一段心路歷程。

孩子出世前,我已計劃要餵母乳到自然離乳,要盡力滿足孩子的自然需要,例如被抱、被安撫、被陪伴、自由探索、情緒被接納等。我知道嬰幼兒需求多,也了解自己即使全職照顧也未必兼顧得好,因此僱了一位家傭幫忙家務。我的家傭人品好、非常能幹、自動自覺,她不單分擔了家務,有時更會教我她鄉下的民間智慧來處理嬰兒不適。她來自純樸的村落,育兒觀念和經驗竟然和我不謀而合,給了我很大的支持!

她的幫忙對我很重要,可是,當時我在別人面前,卻總是有意無意淡化她的功勞,尤其在沒有家傭的朋友面前,我總會不好意思透露我有人幫忙。直至有次我認真觀照自己這個行為,才察覺自己在育兒概念上隱藏著許多普遍的價值判斷。

例如:

  • 請家傭是在職母親的選擇,假如媽媽能辭職照顧孩子,就不需要傭人。
  • 若一個全職媽媽只照顧一個小孩也要請家傭,要不是她無能,就是錢太多。
  • 沒有人幫忙,只有媽媽照顧的孩子最獨立。
  • 有長輩幫忙照顧的孩子會被寵壞。
  • 沒請家傭的媽媽最能幹偉大。

這些價值觀背後反映著一些根深扺固的信念:「一父一母就足夠去養育照顧好孩子。家家戶戶都是這樣做的,誰做不到就是誰有問題。更多的幫忙,代表父母沒有能力,代表奢侈或不負責任。」

原來,我潛意識為自己接受了那麼多幫忙而感到羞愧。我認定接受幫忙等於弱者,我害怕成為別人眼中的無能媽媽。

就在我開始檢視自我價值和面對這種罪疚感時,我讀到了心理學家Robin Grille的《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成為了我在療癒自己路上的及時雨。作者提到小孩由出生開始每個階段都有他的自然需求,這些需求跟照顧者的身心需求同等重要。如今常見的減輕父母帶孩子壓力的方案,是訓練小孩早早獨立,要求嬰幼兒妥協,期望他們不要求那麼多。然而作者提出了顛覆的信念:「大自然的設計是預期我們以群體形式養育孩子,依靠整個社群互相支持,顧及孩子和照顧者的身心需要,而非只憑一父一母的力量就足夠的。」他從歷史角度研究指出,不同的教養模式直接影響孩子將來成為怎樣的人,建立出怎樣的社會。他更舉出例証,當社會注重小孩的情緒健康和投放資源去支持家庭照顧好孩子,其實能省下將來用在解決社會問題和治療工作的龐大成本,價值和意義遠遠超過我們能想像的。

作者提到,現代的小型核心家庭未必負擔到聘請幫手,因此政府和相關機構對家庭的支援非常重要。他在書裡指出,瑞典的有薪產假長達近兩年,澳洲、紐西蘭和加拿大有一年,丹麥、意大利和芬蘭是接近一年,這些國家全力支持母親餵哺母乳,確保她們最少有一年時間悉心照顧嬰兒。另外有些國家實行政府資助的家訪服務,由專業輔導人員定期探訪母親,教導她們如何理解嬰兒的哭聲而作出回應,並協助母親紓緩壓力。這些服務的成效極大,大大減低了虐兒個案,也增加了嬰兒的安全感。

作者讓我反思,政策重要之餘,政策與人民的思想信念關係為何?外國是先有這樣的政策,人民才相信滿足嬰兒的需要重要?還是相反?外國是先有政府資助的支援母親服務,母親才相信自己需要和值得被協助?還是相反?如今仍有很多人認為上一代很多兒童也在打打罵罵中成長,因而相信滿足小孩的需要是奢侈和等於「溺愛」;也有人認為母親療癒自己是多餘的。這些信念又怎樣造成照顧者得不到支援,然後落入孩子和大人雙方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惡性循環呢?

從作者所描述的育兒歷史就知道,過往很多被身心虐待的兒童,仍然能存活下來。這証明了人類的韌力,但不代表社會的意識至今仍停留在只追求「存活」。假如我們在乎人類的心理質素,在乎世界的集體意識是否邁向健康的身心靈和更覺察的生活,我們就不會用人類的韌力去合理化不恰當的育兒模式,不會繼續用舊有的價值標準去建構家庭。

我小孩在嬰幼兒期時的需求比一般孩子高,假如沒有支援,我根本不可能給予他那麼高質素的陪伴,接納他那麼劇烈的情緒。我用了頗長的時間去面對自己,學習放下「沒有人幫才是最強」的信念,才漸漸對自己接受幫忙感到釋懷。

回想起來,我滿足了兒子大部分的自然需求,並不是因為我特別有能力,而只是我得到特別多的幫助。 我身邊有很多人在不同層面都給予了我很大支持,從實際上幫忙看顧孩子,到聆聽我訴說艱辛讓我大哭一場,到提醒我去檢視自己的信念,都功不可沒。

這些幫助,並沒有取代我作為母親的角色,而是給了我空間去處理自己的內在,療癒自己受傷的部分,也給了我時間反思,假如我是個小孩,我渴望怎樣被對待?這些反省和療癒,看來「奢侈」又「離地」,卻給了我最大的力量,讓我有心力去觀察孩子,了解他情緒背後的渴求,並修正我做得不妥的地方。

在育兒路上我最大的學習,就是接納自己的真實模樣,坦然接受自己需要那麼多幫忙,是名符其實「顧一個小孩也顧不了」的媽媽。

作者 : Michell Huang,教育大同及香港瑟谷社群的共同創辦人,信任孩子的內在力量,支持他們透過自主學習,活出人生的熱忱和潛能。
圖:Shan Lee

2021-05-26T07:08:32+08:002020-09-10|父母自我探索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