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建立一條教養村》

我非常關注很多不惜放下工作的全職母親,她們有些為了孩子可以從嬰兒時期建立足夠的安全感,選擇全時用母乳親餵,並時刻留意和即時滿足孩子要抱要睡的各種需要,可是這樣也很容易讓自己陷於日夜操勞、獨力難支的困境。

好些母親會先選擇自己力撐,到筋疲力盡、情緒爆發時才會開聲,去尋求丈夫、家傭和各方親友的支援。這些幫手的確可以舒緩在家務、煮食和陪伴孩子時間等實際問題,同時亦有機會引發互相教養理念不同,方法不一的矛盾衝突,反而令到夫妻、婆媳關係變得崩緊,對家傭的表現諸多不滿,因為種種限制而做不到自己理想的教養模式而感到壓力,到自己爆煲將情緒發洩在孩子或伴侶身上時,又會感到更深層的自責和內疚。

有一天,我在一個WhatsApp家長群組中看到區太的一個分享:「我最近感到很大壓力,平時照顧孩子和做家務已經花盡我一整天的時間,到老公放工回來,只是不停問有飯食未?然後不消一刻鐘便跟孩子一起搞亂整個家,抵銷了我一整天執整家居的勞力,還一起在正餐前吃受我限制的零食,飯後應承幫手執拾,卻一直在拖,最後唯有自己做返,感覺自己是白費功夫、孤軍作戰、真的十分沮喪。」
有家長先鼓勵她:「你已經好努力的了!」
有的表達共嗚:「唉!我老公的生活技能也一樣是零。」
另一個說:「冇辦法,小時候屋企照顧他非常周到,有時還嫌棄我沒有做到奶奶那麼好。」
區太回應:「雖然我好感激爺爺嫲嫲很疼他們的孫子,但我也很擔心他們會教到我的孩子跟老公一樣,所以我會盡量避免找他們幫手,公公婆婆我就更加避之則吉。」
有人感嘆:「我都好怕四大長老的傳統教養方式,但是沒有他們的支援就真的唞啖氣也沒時間,真係有又煩,冇就更煩!」
有人問:「為何不請外傭姐姐幫手?」
區太答:「原因有很多,除了經濟、土地、文化差異等問題,最重要是個人的可怕經歷,實在有點不敢再請啊。」
「對呀!請到好的外傭真的很講因緣。」
「可以考慮下請鐘點做清潔,減輕下工作量都好。」
「大家有冇好的鐘點介紹?」
「搵到人幫手,最緊要給自己一些me time,好好獎勵自己。」
「好啊!幾時約出來飲下午茶?一齊扮下闊太?」
「唉!我們選擇了這樣貼身輔助的教養模式,應該跟闊太生活無緣的了。」
「哈哈!為了孩子也是值得的!」

經過眾人好一輪的議論紛紛,區太寫道:「真的很感激有你們,在這裏可以將心中的壓抑表達出來,說甚麼也不會被批判或教導,雖然沒有找到即時的解決方法,但能夠有人聆聽,感到被了解和支持,已經感覺放鬆了不少和感受到一份溫暖。感恩有你們陪伴一起同行,互相打氣!下次再聊。」

這個群組的緣起,是來自我負責主持的一個家長聊天室,每隔一個星期和一眾家長在網上會面傾談一些教養問題,我會從中嘗試指出問題的核心,表述一些觀點和出路,家長之間也會以自身的經驗去分享一些解決方法,互相支持打氣。我們將這個聚會改名為「家長聊療室」,因為大家每次聊天之後,都覺得很療癒。

這個從一開始只有十多人的群組,陸續加入來自讀書會的參與者和工作坊的學員,在WhatsApp群組內已經有大約40人。大家一般都認同「善養小童成大同」書中所推崇的輔助教養模式,上過「善養孩子工作坊」的學員也都認識到要從滋養自己的內在小孩開始去學習教養。於是,一班有着共同理念和學習基礎的家長漸漸建立起一個互相扶持的群體,當中有困擾的可以安心表達自己的困難和情緒,有經驗的會即時以自身的學習和經歴去鼓勵、安慰和支持對方。我當初開始參與輔助家長的工作背後最想做的,正是協助他們建立這樣的一條教養村,這想法是來自一句非洲古諺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我們要用村落的力量去養育一個孩子。

我們活在現代都市的高樓大廈之中,鄰舍關係日趨薄弱,有家長為了得到支援不惜搬到孩子祖父母的附近,同時又顧慮父母的教養方式跟自己的不能配合,想找到可靠的家傭或是值得栽培的助理更是可遇不可求。若然在身邊真的找不到養育孩子的支援,可以嘗試尋找和加入,甚至找一班志同道合的家長共同建立以「村落養孩子」為觀念的社群。

要維持這樣的一條教養村,最重要是願意走在一起的村民都擁有一致的教養理念,例如餵哺母乳語還是餵奶粉?孩子喊叫是要即時安撫還是稍等一會?要訓練孩子睡眠規律還是日夜陪睡?每一個照顧孩子的方法背後都各有不同的理念,是以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為先,還是以培訓出獨立和負責任的孩子為重?不同的教養理念都各有其價值和代價,我們不需要探究孰優孰劣,更不用爭辯誰對誰錯,每個家長都只需要按自己的信念和限制去選擇適合自己的。縱使是最親的家人,有時就是因為所相信的不同而互相批判和指責,因而做不到支援者的角色。反而是本來不認識的村民,可以在自己最困擾無助和沮喪時,願意聆聽、不加批判、分享過往的經驗、在共同的教養路上互相扶持。

一條理想的教養村,除了家長之間情感上和實際生活上的互相支援,也可以讓家長各展所長去籌辦不同的共學小組和體驗活動給孩子們,大家都願意貢獻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分工合作去實踐大家心中理想的教養模式。要讓一個孩子健康成長,背後需要的是「一群」父母的共同力量。

作者 : Jeff Ong,資深生命教練,內在小孩及善養孩子工作坊導師,善養小童成大同網上讀書會主持。近年熱衷於支持父母的生命成長,從而讓更多孩子可以享受幸福的童年,共建更美好的世界。
圖:Shan Lee

2021-05-26T07:23:08+08:002020-10-08|父母自我探索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