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有時》

真人真事:一個兩歲小男孩,在幼兒班上完厠所後,因不懂自己穿回褲子而常被指責。有一天,小男孩從厠格出來,褲子穿好了,老師終於大讚。然而,小孩開始抗拒上學,出現情緒問題,經一輪盤問後才發現,男孩因為怕被指責不懂穿回褲子,每天進去厠格後就不脫褲,索性憋尿忍便,出來假裝穿好了褲。

常聽說這一代孩子過份依賴,自理能力欠佳,不獨立。然後社會興起了訓練孩子獨立的課程,彷彿「渴望獨立」這特質不屬於孩子本性,必須外加、訓練、培養、提昇。

我當老師時,每天接觸許多小孩,那時才深刻體會到原來小孩本身就會追求獨立,都渴望靠自己的能力做好一件事。

最記得有個小孩,初初會叫我幫忙剝整個橙皮,然後過了一段日子,他會叫我幫忙只剝開少少橙皮,然後他利用那剝開了的缺口,自己剝其他部分。假如我一不留神剝多過他指定的「少少」,他便會立刻大喊「夠了夠了!」。,

後來我當了媽媽,每天的觀察讓我愈來愈肯定「追求獨立」是小孩的天性,孩子本身有很強的意慾成為獨立的人。

孩子三歲時,堅持要砌一個立體的汽車拼圖。那種拼圖難度頗高,包裝盒寫是給八歲以上砌的。當時他未夠能力砌,卻堅持要我們幫他砌,他在旁觀看。結果那夜我們花了幾小時,眼睛都僵硬了才完成。那夜的經歷,對我來說有點像夢魘,後來我看到那種立體拼圖就怕怕。可是,孩子就是對它情有獨鍾,他常把拼圖拆散,又重新再拼,拼不到,又叫我們幫忙。

日子慢慢過去,有一天,他又拆散了那立體拼圖,然後井然有序地把拼圖按號碼排好,對著說明書看得入神,一塊一塊地拼起來,直至整架車拼出來,也不再需要任何人幫忙。那時候,他剛五歲。

原來對我來說像夢魘的經歷,對他來說是個很重要的學習過程。這兩年間他不斷叫我們幫他砌,就是為了要自己掌握整副立體拼圖。

小孩每次有需要時尋求協助,就是為了邁向獨立。

我個人的觀察和體驗是,孩子由依賴發展到獨立,本來就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這過程是否發展順利,視乎孩子兩方面的需要有否得到支持:

一是孩子依附的需要。年幼小孩得到照顧者的協助、陪伴、保護和接納,建立了安全感後,便自然會往外擴展。

二是孩子冒險和自主的需要。若父母在確保不會有嚴重受傷和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放心支持孩子探索,孩子冒險和自主的經驗會讓他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同時帶來極大的滿足感,使他自然趨向獨立和自信。例如爬高爬低、拋東西、蹦蹦跳跳、入廚房模仿大人煮食、模仿大人做家務、把玩物件之類的一般「搗亂」行為,嘗試做些看似做不到的事情例如搬大型物件等等,都屬於探索冒險。

這兩方面需要注意的重點在於: 幾時想依附,幾時想冒險,每個小孩都有他自己自然的步伐。

回想起上一代人的童年,並不那麼早就著重學業,多數人在自然發展到有自理能力時才入學,相比起這一代的小孩得到足夠的依附和協助。以前,上學也只是半天,功課不多,其餘時間就是大量的自由玩耍、冒險探索、幫忙家務。這種「天生天養」的模式,反而比較順應孩子的自然發展,滿足了他們依附、冒險、自主的需要,孩子根本很少會不獨立,社會上也自然不需要外加的訓練孩子獨立課程。

心理學家Robin Grille在《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裡指出,孩子在不同階段都需要大量支持。而唯一真正能支持到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是根據孩子的需要而給予的支持。當孩子還未準備好獨立做某件事,或未有足夠的安全感離開照顧者時,大人「鼓勵」或誘勸他們獨立,這只是為了符合大人的期望,並不是對孩子真正的支持。相反,這意味著孩子本身的步伐是不被允許的。

事實上,脆弱和堅強皆是人性的表現。將心比己,每個人都渴望當自己未準備好獨立時,這脆弱部分能得到別人的支持,而不是羞辱。

作者提到,他的心理諮商的個案中,不乏社會上地位顯赫、身家雄厚的人。他們是別人眼中「成功」的一群,他們為自己的「獨立」引以為傲,然而,他們無法面對自己脆弱的部分,需要不斷放大自己的能力,強調自己如何不靠別人幫忙去完成工作。作者表示,這種因自我防衛而不去求助的「獨立」,不但沒有增強個人的內在力量,反而成為定義自我價值的包袱,在人生各方面造成障礙。

心理學大師都說,一個真正內在強的人,必然是對自己的身心需求敏感,在有需要時向他人求助,同時能夠擁抱自己脆弱的部分。心理愈健康的人,就愈不必強調自己有多「獨立」。這衝擊我去反思,其實每個小孩天生就對自己的身心需要敏感,他們每天就是不斷試驗自己的能力,在需要時請大人幫忙,他們原本就很有力量,很接納自己未獨立的階段,並不會批判自己「不獨立」。

小孩最渴望的,是大人接納他們依附有時,自主有時,明白他們原本就有信心慢慢邁向獨立,長大成一個有能力的人。

作者 : Michell Huang,教育大同及香港瑟谷社群的共同創辦人,信任孩子的內在力量,支持他們透過自主學習,活出人生的熱忱和潛能。
圖:Shan Lee

2021-05-26T07:38:13+08:002020-12-03|父母自我探索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