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習慣看別人的缺點還是優點?

👩🏻:「呢個人最遲入𨋢都唔按關門,肯定唔想整污糟自己啦。」
👧🏻:「女女,你怕同學仔冇嘢食所以俾錢佢去小食部買,真係好善良,但係⋯」
👨🏻:「嘩,同事過完聖誕星期一先來請病假,肯定玩創晒個心唔想返工啦。」

昨天,媽媽回到家便對我說:「我岩岩遇到一個好煩既的士司機,成程車依依哦哦。」

我:「好煩?發生咩事呀?」

媽媽:「的士交更我喺街市附近等咗好耐先有車,上車嘅時候個司機停喺度,叫我問埋企我隔離截的士既女仔順唔順路,我梗係無理佢閂埋車門。」

爸爸:「個司機幾好心喎,費事個女仔等唔到的士,咁順路都可以兜埋,好彩呢個社會仲有好多好人。」

媽媽:「佢成程的士都係咁講,話可能個女仔行條路同我差唔多,問我做咩唔一齊搭share的士錢。邊有咁好心呀,肯定係想去兩個地方賺多啲錢囉!」

究竟司機是爸爸認為的好心,還是媽媽認為的想賺錢?答案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的是爸媽的思維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媽媽小時候常被婆婆嚴厲批評和嫌棄,童年經驗令她習慣用黑色濾鏡去過濾身邊的人和事,不但會為別人貼上負面的標籤,更會先看壞的一面,亦傾向把事情的壞處放大。因此,她的腦海裏儲滿了負面的經驗,常會感到焦慮、憤怒、難過,難以啲信任別人並對社會的人與事有著消極的想法與評價。

反之,爸爸卻像嫲嫲一樣會積極正面地看待人與事,習慣放大別人的優點,亦較為平易近人,常常抱有希望,絕對是個樂觀的快樂人。

近年,香港社會確實發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我們的生活亦因疫情而大受影響。或許我們未必能夠改變社會現狀,不能重返童年改變父母的教養方式,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對身邊人、香港人,甚至社會的看法;選擇調整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需知道這確實會影響我們的孩子如何演繹和解釋這個社會的人和事。

究竟你想孩子跟我媽媽一樣「認為司機貪心而感到憤怒」,還是像爸爸般「認為司機好心而感到欣慰」,教養選擇掌握在你手心中。請相信我們能攜手照耀社會,讓下一代能在存有希望感和正向的社會中健康積極地成長。

2021-01-01T14:51:12+08:002020-12-30|連繫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