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養小童成大同》導讀 – 第三至八章

「六種教養模式」導讀

《善養小童成大同》作者顧樂本(Robin Grille)在書中第三至第八章講述由古至今西方主流教養模式的演進情形,這些教養模式一直在不同文化中以不同的速度演變,世界各地一些社群仍然保留早期的教養模式,而近代的文明社會則進展至較先進的模式。認識這些歷史對我們現在學習如何教養孩子有很大幫助。

心理史學家將教養模式大體上分為六種,在某段時期可能以某一種模式主導,但是這些模式可以重疊出現,並且在不同時代以不同的比例同時存在。我們觀看過去二千年的進展,就會發現整體上教養態度和方式一直在改善,而這些改善又會影響社會的演進。顧樂本認為如果教養模式繼續向更好的方向演進,我們的未來將會是十分美好的。

書中提及的六種教養模式依出現次序排列,分別是殺嬰模式、遺棄模式、矛盾模式、介入模式、社會化模式和輔助模式。在最早期三個模式中,父母基本上沒有愛孩子的概念,不會將兒童視之為人。他們殺掉孩子(尤其是女嬰)、遺棄和殘割他們,以及在身心兩方面都虐待他們。這三種模式下的一些做法以現在的社會標準來看,必定是嚴重罪行,可是當時的人卻覺得是理所當然和完全沒有問題的。

在殺嬰模式時期,備受尊崇的柏拉圖認為要棄掉有缺陷的嬰兒,每戶只應該撫養一個男孩,其他能養活的男孩則應被別人收養。教會改革者馬丁路德下令浸死所有智力有問題的兒童。

在遺棄模式時期,嬰兒被視為討厭和嘔心,社會不同階層的嬰兒都被送到奶媽餵養,但是奶媽的服務極之惡劣,十八世紀末期在歐洲多處被奶媽餵養的嬰兒有三份之二會死亡。

到矛盾模式時期, 父母開始嘗試將孩子留在身邊,但又矛盾地將他們視作「小魔鬼」,不打不成形,聖奧古斯丁代表的主流觀念認為孩子是討厭與惡毒的、孩子哭著要乳房是罪惡,「愛」這個字幾乎沒有出現在任何有關孩子的相關文獻當中。

直至介入模式時期,歐洲開始不再安排婚姻,更多「愛」進入家庭當中,毆打及遺棄孩子的情況有所改善,嬰兒死亡率也減少,孩子獲得更多自由與活力。當時帶頭推動「浪漫主義」的盧梭編造出一個會留在家、謙虛、願意奉獻的母親形象,可是因為母親們自己在童年時沒有得到這樣的對待,所以對孩子也只能付出有限的真情感與熱情,而父母對孩子身心層面施以暴力的問題仍然嚴重及普遍。同時,盧梭主張每個人天生都是自由的,建議人要愛護童年,並讓童年沉浸於遊戲與歡愉中,這個想法最終要經過幾十年才奠定根基,並擴展至整個西方。

社會化模式主導著我們成長時的社會,是我們最熟悉的一種。這種模式的父母並不缺乏感情,孩子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被重視,能享受的自由亦更多。父母通常以「好」與「壞」的道德鏡子去看待和教導孩子,教養目標是培育出謙恭有禮、有生產力及守法的社會成員,個人創意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在父母眼中比較次要。他們的教養手法傾向使用恐嚇、懲罰、羞辱、獎勵和引誘來改變孩子的行為,著重紀律與控制,要求服從,抑制熱情和情緒,並抗拒向孩子表現「過度的」同理心,認為這樣做會「寵壞」孩子。現代心理學之父佛洛伊德是第一個強烈倡議孩子要有自我表達權利的人,他更透徹研究童年經歷如何影響成人的命運,可是,當時連他也不認為責打對孩子有害,直至很久以後才有心理學家及社會學習論者提出反對。

另一方面,現代腦神經科學的大量研究為我們揭示孩子身心發展的真正需要,越來越多人明白如何讓孩子更幸福快樂,因此世界上最先進的社會正演進至作者最推崇的輔助模式。這個模式的父母願意支持每個孩子發展自己的獨特個性,關心孩子的情緒發展,具同理心,不會透過獎罰向孩子灌輸「好」的價值觀或強迫他們盲目服從,不會操控孩子,也不要求他們滿足成人的期望,反而著重培育孩子自我實現、自主及自我約制的能力。

父母對孩子的愛帶有威信而非威權,而他們的關係是建基於信任、尊重和真誠的連結之上的。對比過往任何教養模式,輔助模式的父母為了滿足孩子在幼年期身體和情緒發展的需要,需要投放更多精力與資源。同時,這個模式的父母開始明白共養的好處,願意接受家人、身邊朋友及社區的支援,共同分擔撫養孩子的重擔,而不勉強嬰兒和孩子因為配合成人緊張繁忙的生活節奏而壓抑自己的需要,因此父母和孩子雙方在身心方面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支援和滋養。

綜觀六種教養模式,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和他人身上其實無意間保留了不同模式的意識形態或做法。例如,殺嬰模式的重男輕女、遺棄模式的情感匱乏、矛盾模式的小惡魔概念、介入模式的暴力操控、社會化模式對個人發展的輕視等等仍然深深地植根在不少人的潛意識當中。

我們不自覺地從祖先那裏承傳了很多過往教養模式的想法和信念,以為那是天經地義的,是正確和對孩子是好的。值得我們反思的是,這些教養主張是否會折磨孩子的身心而我們不自知呢?可幸的是,現代各種心理治療法都教曉我們,只要我們覺察自己內在的缺口,即使過往的信念有多牢固,我們都有可能找到合適的方法去改變自己,從而改善教養素質,培育更具幸福感的孩子。

我們深信閱讀《善養小童成大同》第三至八章中的教養歷史必定會讓讀者得到深刻的啟發,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甚或發現未知的自己,從而建立更好的教養方式和親子關係。

帶領讀者進入《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的章節主題、重點和內容,使讀者能夠加深對書本的認識,並增加閱讀這本教養天書的興趣。

2021-01-13T01:52:15+08:002021-01-12|《善養小童成大同》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