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人生信念》

一個人的人生信念是從生命早期開始起不知不覺逐漸形成的,這些信念在潛意識內運作,影響一生的所有決定和行為,我們不輕易察覺自己早年已形成的核心信念,而即使發現了也不容易改變它們。因此,我們如果想孩子的人生幸福快樂、命運和遭遇都傾向正面,我們要在他們幼小時努力幫助他們建構正面的信念。我們需要特別注意孩子經常聽到的說話和他們生活經驗的質素。

孩子的主導腦電波頻率在不同成長階段是不同的,幼年時的低頻率讓他們時常處於夢幻狀態,不真實或想像出來的事物對他們來說都是真確的,而且他們直接吸收所見所聞,腦袋不會作出獨立或批判性的分析,就將體驗儲存在潛意識記憶裡。別人對他們說的話都以原貌植入腦海,不經過濾,而重覆聽到的話語會慢慢形成信念。舉例說,如果成人時常跟孩子說「你真是大頭蝦,又忘記自己把東西放到哪裡了」、「傻豬,你又弄壞東西了」等,這個孩子未懂得分析話語的真確性,也不知道那句話代表成人不了解孩子未發展成熟的能力, 還是純粹開玩笑, 他只會直接吸收說話表面的意思,並可能因為常常聽到自己被評斷為能力不足而慢慢建立起「我真是沒有用」這個信念。 好一些人在長大後會無意識地做出種種「無用」的行為,例如不覺意把雨傘丟在巴士上、在櫃員機忘了拿現金就離開等等,都可能跟「我真是沒有用」這信念有關。相反, 如果成人總在孩子找不到想要的東西時說「也許你稍後會找到的」、「我可以陪你一起找出來」等,這個孩子有可能會慢慢形成「我是有能力的」或「困難時會有人願意幫助我」等信念。

除了時常聽到的話語有影響,孩子也會從生活經驗中自我形塑內在的人生信念。例如一個孩子重覆被冷落對待或者一些需要總是得不到滿足,他內心可能會逐漸形成「我並不討人歡喜」、「我不值得被人愛」等類似的核心信念。當他擁有這些負面信念後,會直接影響各方面的人際關係。 舉例說,當這個認為「自己不討人歡喜」的孩子發現一些同學一起玩耍而沒有邀請他時,他會認定同學們是因為不喜歡他而不邀請他,隨即感到悲傷或憤怒,而完全沒有考慮去主動問同學可否讓他加入。同一個情況,如果發生在一個相信「自己是受人喜愛」的孩子身上,他不會貶低自己,他會覺得同學可能是太心急想玩而忘記邀請他,甚至可以不去猜度原因就欣然接納大家沒有邀請他,而仍然選擇主動問同學可否讓他加入。

我自己和丈夫也有兩個跟信念有關的小故事。有一次,我和丈夫討論為什麼他整個人生從來都不能對任何事物產生熱情,我問他:「你的父母對清潔衛生的要求那麼高,如果你小時候充滿熱情地想玩垃圾桶,是否會被痛罵一番?」他說:「必定會。」我再問:「如果真是有這樣的事,當時的你有可能從此認定充滿熱情去做一件事是萬萬不可的嗎?」他聽完後十分肯定地說:「有可能。」

至於我自己,最近也發現到幾件有可能促成一個負面信念的事情。那個信念是「我的雙手很笨拙、很差勁」,因為這個信念,我經常為自己的雙手感到羞恥,而且從小就很害怕做美勞課的功課,每次都覺得自己會做得很差。這個信念甚至影響我對烹飪的興趣和信心,阻礙我學習和享受烹飪,直至我參加工作坊經歷了一次內在小孩之旅才開始有轉變。 我在那次旅程中回到童年時,突然聽到一把聲音兇惡地罵我「邊個咁多手!」,然後我彷彿感覺到有人打我的小手,我即時嚇得僵硬起來。工作坊過後,我腦海陸續浮現另外一些關於我雙手的情景,例如我記起小時候睡覺時吸啜大姆指,爸爸見到就走過來, 嚴厲地用力彈打我的大姆指,讓我痛得不敢再吸啜為止。

當我覺察到對自己雙手的信念是來自兒時種種受傷的經歷, 內心浮起連串悲傷, 之後,我很用心的跟我的雙手說:「對不起!,我一直覺得你笨拙和可恥,其實你可以很靈巧,也很美麗!對不起!我錯怪了你。我愛你!」不久之後,我對於雙手的感覺真的有所不同,我實實在在的覺得它美麗可愛。我相信只要我持續這個練習,讓新的信念牢牢地內化,我會不再如此害怕做手作和烹飪。

過去十年,我在教養孩子時最著重的任務之一,就是輔助他們建構正面的信念。我渴望他們擁有很多正面的信念,例如「我是可愛的」、「我有很多辦法解決問題」、「我很幸運」、「失敗是美好的」,所以我很重視他們生活經驗的質素和感受,也努力避免講羞辱、否定、懷疑、附帶條件、責怪、諷刺、貶低他們的說話。同時,我也在探索自己的人生信念,和逐步改變自己的負面信念,避免它們在不知不覺中傳承下去。

我深信人生信念比技能更重要,而且它對人生際遇影響更大,孩子如果從小便相信自己有很強的、學習新事物的能力,他們會很主動學習,也會較容易掌握新技能;他們如果相信「自己是可親的」、「很多人是可信任的」,未來的人際關係一定不會糟糕。

我覺得在自己和孩子的人生信念上花心思是教養路上最值得做的事!

作者 : Karen Chow,「教育大同」共同創辦人,發起出版「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後,愛上支援家長生命成長的工作,在擔任相關的工作坊導師及網上讀書會主持時,見證一個又一個父母脫胎換骨,感動無比。
圖:Shan Lee

2021-05-27T01:48:33+08:002021-01-28|父母自我探索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