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司馬光》

司馬光童年時打破水缸拯救朋友的故事家傳戶曉,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我們對司馬光在這件事情中表現得勇敢、機智、臨危不亂和善良讚嘆不已,也渴望自己的孩子如果要面對危機事故,也能夠表現得像司馬光那樣,而不會像故事中其他小孩子一般因為各種原因而放棄拯救朋友。

我在想,我們不能安排孩子的人生遭遇, 更不會提供突發事情讓他們練習如何應變,那麼童年早期時有什麼教養方式能幫助培養出上述的性格特質呢?我相信有一些元素是相當關鍵的。首先,孩子人生第一年的安全感可能是最重要的 ( 我多麼渴望有人能告訴我司馬光人生的第一年是如何被養育的!)。嬰兒在第一年的成長幅度驚人,腦袋質量比出生時增多一倍,而且有研究指出,孩子一歲時對於特定事情的行為反應已經足夠讓研究人員準確預測他們四歲時的一些行為表現,這反映孩子第一年的經歷對往後人生有重要的影響。在這段期間,孩子最需要建立的是能夠安全依附照顧者的情緒滿足感,他們需要感覺自己受歡迎、受呵護、有求必應,以及在皮膚、口腔和眼神接觸方面都得到充分的滋養,在這階段獲得高度安全感的嬰兒將會在身心各方面的發展都較有利。

第二,孩子自從懂得自己走路開始,就需要穩紮的支持、自由和自主的空間,以培養自信、自決能力和創意。他們在探索身邊事物的時候,如果重複聽到「不」和被阻止,就會難以信任自己,妨礙他們將來相信自己做的決定和直覺判斷。再者,自由探索受到限制會侷限孩子生活經歷的可能性及多樣性,阻礙他們發展應對變化多端和極端情況的能力。有研究顯示危難事故倖存者普遍同時擁有完全相反的特質,例如既自私又利他,會玩樂又嚴肅,既內向也外向,會反抗卻又富合作性,既悲觀又樂觀等等,他們能在變化多端和極端的情況中以直覺就能即時感應到如何做是最有利於生存的,有些個案顯示他們甚至是過後才發現自己原來有能力無意識地做出奇蹟一般的決定,化險為夷,並為之驚訝。研究倖存者幾十年的西伯特(Siebert)指出,以造就「好孩子」為目標之教育實際上拖垮了孩子發展出最有利於生存的特質(如韌力和彈性)、應對突如其來之重大衝擊的能力和保護自己的條件反射行為。

相反,如果孩子能夠在免於恐懼或擔心的環境下,得到照顧者的身心支持來進行自由探索,並擁有充足的自由自主玩樂空間,他們不單會從豐富和富冒險性的親身體驗中領悟到很多事物,輕易地內化和融會貫通各種知識和技巧,更會深深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直覺,而不會讓猶疑不決和擔心變成本能反應。幼兒發展自主性的時候,需要被好好接納和尊重,他們在試驗自己的權力和人際界線時、重覆對人說「不」時,假如都得到成人欣然接納,會大大幫助他們發展紮實的自決能力、自信、自我表達力,以及從心而發的同理心。

我猜想司馬光可能在一歲前已經擁有高度的安全感,並在往後幾年受到很多支持和擁有充足的自由自主、富冒險性和快樂滿足的親身體驗。

我們生於現代城市的家長,容易因為無意識的習慣、安全理由或衞生原因等而時常對幼兒說「不」,短時間內似乎有助保護他們的身體,但是長遠其實會削弱他們的內在力量,讓他們負上難以逆轉的代價。他們需要透過多元化的親身體驗而非聽到的道理來學習生活技能、發展韌力和彈性及建立自己的精神力量,生活經驗少的孩子難以發展出最有利於自己生存和拯救別人的特質。我們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因為危機意識薄弱或判斷失誤而掉入大水缸,不想他們在遭遇突發事故時驚惶失措至錯失保護自己的機會,也不會想他們在自己安全的情況下因為無力感或猶疑不決而無法拯救身邊命危一線的人吧!

我認為與其時常向幼兒說「不」,不如開闢創意,想想如何將更多的「不」變成「可以」、「好」或是「嘩,這個很有趣!」,從而鞏固幼兒的正面發展。我想起我的女兒大約三歲時,說想觸摸煮食爐上的火,她當時未明白火的威力,而我又不想用粗暴的「不」嚇怕她,甚至破壞了她對火的好奇心,於是我抱著她觀看那些火,跟她說「如果摸它,手指會很痛的,不如我用蠟燭弄幾個小火點給你看,再讓你淋熄它來玩玩好嗎?」她欣然說好,我就即時找出蠟燭和鐵罐的蓋,燃點了幾個小火點,陪她觀看它們燃燒,然後給她一個注滿水的澆水壺,讓她親自淋熄那些火。女兒沒有因為這件事而對火產生了一面倒的驚怕,反而可以安全地近距離體驗一下火是什麼。之後,我們一家人試過去學習用柴火煮蘿蔔糕,導師們鼓勵幼小的孩子在成人輔助下加柴生火,那次也是女兒很快樂和富意義的經歷。

女兒現在已經是一個青少年,雖然她人生中頭幾年的安全感很薄弱,但是她享有的自由自主程度頗高。我覺得她現在擁有的膽量、就地取材之能力和應變力都比我同年紀時高很多,也曾經多次在我慌亂的時候鎮定地提供簡單有效的妙計。我覺得她會是在危難環境中有較大機會生還的人,甚至可以有急智去幫忙拯救他人,雖然不得 (也不希望需要 ) 求證,但是我已經感到很安慰。

面對世界的現況和眼前的各種挑戰,我覺得已經不再容許培育只懂得等待成人點頭或發出指示時才敢於行動的孩子,我們需要栽培更多滿載同理心、足智多謀和勇敢自信的小小司馬光,讓他們在往後的人生可以互相扶持,在逆境中生存和幫助更多的人!

作者 : Karen Chow,「教育大同」共同創辦人,發起出版「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後,愛上支援家長生命成長的工作,在擔任相關的工作坊導師及網上讀書會主持時,見證一個又一個父母脫胎換骨,感動無比。
圖:Shan Lee

2021-05-27T03:35:44+08:002021-04-22|父母自我探索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