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養小童成大同》導讀 – 第二十一至三十一章
《善養小童成大同》作者顧樂本在書中第五至第七部分集中解說孩子的情緒成長發展的五個必經階段,及社會和社群在支援父母和孩子之情緒健康上的重要角色。
第二十一章是關於人性與人際關係之塑造。基因對我們行為的影響是間接的,而生命早期的經驗直接影響腦部的發展和個性的塑造。例如,嬰兒如果接收太少關愛,其腦內調節情感、自我形象和對關係之信念的區域會變得萎縮。持續的情緒壓力會導致腦內分泌的化學物質失衡,讓兒童日後出現多種行為問題和病狀。幼兒被責罵時,腦袋會儲存對羞辱者的視覺和聽覺記錄,成長時潛意識會透過這些畫面和聲音來判斷自己的行為。父母如果能在施加限制後向孩子作出愛的保證,修復孩子受傷的「自我」,在孩子內心留下讓人寬心的影像,他們日後就會仿效父母,安撫自己、療癒自己的羞恥感覺。腦神經科學的新發展確認了孩子在幼年時得到充分的滋養和免受強烈的壓力,能使孩子的腦袋以一種較少侵略性、情感上更穩定、更合群,更具同情心的方式發展。
第二十二章談及的是情緒智商。這個詞彙近年十分流行,然而,很多人其實難以接觸自己的情緒感覺,並將之適當地與他人溝通,導致人際關係受到影響。作者表示我們啟發和傳授情緒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