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童動作的大意義》

我在年輕時曾經到希臘探望一個筆友,我們見面時談了很多有趣的事,其中一件讓我特別深刻,她說希臘人習慣上用點頭代表「不」,而搖頭則代表「是」,另外,張開手掌向著別人是極不禮貌的動作,等同於對別人說最粗俗的話。如果旅客不認識這些跟自己認知完全相反的身體語言,有可能會闖出禍來。

如果我們誤會了孩子的身體語言,也同樣地有可能影響孩子的成長, 當中尤其是幼兒會經常被誤會,因為他們尚未發展成熟的語言和溝通能力去清楚表達自己的需要。舉例說,蒙特梭利教育家孫瑞雪曾解說過,一歲的孩子在學習上樓梯時需要透過他們的手來判斷梯級的距離,所以會先用手摸樓梯, 然後才會用腳踏上去,我便親身見證過女兒這一個過程。小寶寶無法表達他們用手觸摸樓梯的重要性,可是現代生活模式讓家長傾向因為衛生的顧慮而阻止他們這樣做,我認識幾個孩子在童年早期手腳的活動都經常被禁止,也十分缺乏練習上落樓梯的機會,以致他們在六、七歲時仍然很容易在上落樓梯時摔倒。

另一個經常被父母阻止的動作是擲東西。一個懷疑三歲兒子有發展遲緩現象的媽媽告訴我,她在孩子一歲時便要教曉他不要弄壞東西,兒子每次要擲東西到地上的時候,她都會喝止他。我告訴他孩子擲東西可以有很多意義,例如他們在探索力度和聲音的關係、力度和距離的關係、物料和重量的影響,是否每一次都只會向下跌而不向上飛 (這是我的女兒在長大後告訴我她小時候探索過的)、鍛鍊眼界、發洩情緒、純粹享樂等等。一個動作可能要重覆幾百次才會讓孩子滿足某一項發展或探索的需要,而且孩子在不同時候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去驅使他們做出同樣的動作,我們不可能清楚了解每一次的意義。但是,我們如果能信任孩子必定是因為有利於成長發展而必須要這樣做, 而去接納甚至歡迎他們這些動作,那麼孩子的成長就可以大大減少缺失,心靈也會更滿足。那位媽媽說她從來沒有想過擲東西背後有那麼多可能性,她現在決定要好好給予兒子自由空間,希望能彌補早前的缺失。

還有一個我們都可能會無意識地阻止的動作,那就是「玩弄」食物。我的女兒在大約十個月大時才長出門牙,她那時開始對固體食物感興趣,會要求我給她細小的食物,例如,我給她一粒比粟米粒還小的蘿蔔,她會用小手指去捏它,如果能夠輕易捏碎,她就會將食物放入口嘗試咬一咬;相反如果她不能一下子就捏碎,她會放棄那一粒食物,不放入口。我當時對小寶寶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生命的智慧十分驚嘆,孩子因為需要保護自己或者想認識食物的質感而「玩弄」食物,其實並沒有浪費金錢的意圖,我們如果純粹用成人的角度來回應孩子,他們可能會像希臘人被旅客誤會或冒犯一樣,感到不被理解,甚或被侮辱。

兒童心理學和腦神經發展之研究都是近代才出現的新領域,而人們對孩子身心發展之需要的認識其實仍然很少,加上我們對孩子的看法深受沒有正式學習過兒童發展的上一代所影響,難免會在不知不覺間誤會孩子的意圖。現在我們未必能趕快學習最新的教養知識、以及改變教養思維和習慣,但是只要信任孩子和生命的力量,虛心向孩子學習,我們就會得到很多啟發,更加能夠善養孩子。

作者 : Karen Chow,「教育大同」共同創辦人,發起出版「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後,愛上支援家長生命成長的工作,在擔任相關的工作坊導師及網上讀書會主持時,見證一個又一個父母脫胎換骨,感動無比。
圖:Shan Lee

2021-05-27T01:58:23+08:002021-03-11|父母自我探索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