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巨嬰:在等待別人滿足自己以外,還有什麼選擇?》

我認識一對夫婦,區生區太,常常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他們和一對子女的開心合照,以為他們過着非常幸福的生活,直至有一天區太來向我求助。

她跟我投訴丈夫不解溫柔,不懂主動分擔家務和照顧小孩的責任,只會在教養孩子的方法上和她爭論對錯,令她感覺不到關懷,每天都煩躁不安,有時甚至有點抑鬱。

到我跟區生接觸時,聽到他埋怨妻子沒有體諒自己工作的辛苦,也不夠細心,只懂照顧孩子而忽略了他,在教養方面又從來沒有聽取他的建議,他有時為避免爭拗,索性默不作聲,又會被太太指責不負責任,很想發脾氣但又不想破壞家庭的和諧,覺得很無奈和壓抑。

二人也處於欲求不滿的狀態中。我分別問他們有沒有試過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感受?

區太說:「佢點會唔知我點諗呀?開到聲就冇意思啦!」

區生說:「講咗又點呀?講黎都冇用㗎啦,要做佢一早就做咗啦!」

我看到的是兩個巨大的嬰兒。

說是「嬰兒」並不誇張。想想,難道我們不是常常不自覺地期望伴侶或父母,能夠在我們開口之前,就已無微不至地照顧我們嗎?

我們在零至兩歲的嬰兒時期,因言語未通,想要父母的抱抱和關注,只能依靠哭叫聲來表達自己,然後等待父母滿足。然而,基於各種限制,嬰兒時期的某些需要總是無法被充分滿足,心理上或許會遭受創傷,以致我們成長後,偶爾仍會不自覺地回復至嬰兒狀態,成為了巨嬰。

這些受過傷的巨嬰以為,能夠看穿自己內心渴求而主動服侍和照顧我們的,才是真正愛自己的人。

可是,這些在成年後重現的嬰兒式心理需求,大多數都注定會再一次不被滿足。因為,我們所期望能夠照顧自己的身邊人,自身也大都是另一個受過傷的嬰兒,他還沒有足夠的成人力量去付出時間、心思和耐性去陪伴我們,更莫說能具備那種超能的讀心術和巨大容量的愛,去滿足我們的嬰兒渴求。

當我們的期望一次又一次落空,自然會感到失望、憤怒、委屈、無助和沮喪。有人選擇自我壓抑,彼此不發一言,冷漠共處;有人忍不住指責對方,爭吵不休,只求對方改變,沒完沒了,直至分離收場。

無論是用什麼方式去表達不滿,若我們只懂要求對方作出改變去滿足自己,結局也只會走進掘頭路。我相信生命所有難題的唯一出路就是面對,所有轉化只能由自己開始。

首先要做的是,學習成為自己的父母,重新滋養自己的「內在嬰兒」。你可以跟著以下的練習試試看。

我們可躺下來,聽著柔和的音樂,讓自己進入一個安靜的狀態。慢慢地用心感覺嬰兒時期的自己,感覺他每當需求不被滿足時有甚麼感受,嘗試代這個內在嬰兒把感受講出來,可能是感到孤單、被遺棄、甚至不被愛。

然後嘗試想像出心中理想的父母,想像他們面帶着微笑,溫柔地注視和擁抱着自己。我們可以用手環抱自己,輕撫內在嬰兒,告訴他:「我會更敏感地回應你的需要,你有什麼感受也是可以的,我會一直守候在旁陪伴着你。」讓他知道,他不再是從前孤立無援的那個嬰兒,你現在有能力成為自己的父母重新滋養他。改變由此而生。

當我們的內在嬰兒逐漸滿足地成長,一點一滴地累積起自己的內在力量時,便不會再無止境地為現實中「不理想」的伴侶失望,同時也能用心聆聽對方,理解對方的局限,並尊重和接納他的選擇,不再苛求一切必須按自己的期望發生。

處理好自己的內在嬰兒後,我們也能帶著這份覺察,去照顧好自己的孩子,以避免下一個受傷巨嬰的誕生***。

要培養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一切由父母願意為生命去學習開始。

***註:巨嬰的誕生,是源於嬰兒時期的需要無法被充分滿足,以致心理上遭受創傷。我們接下來會跟大家一起分享對坊間某些流行的教養模式的反思,下一篇先由 #抱不抱孩子睡覺 開始。敬請期待我們的父母自我探索系列。

作者:Jeff Ong,資深生命教練,內在小孩及善養孩子工作坊導師,善養小童成大同網上讀書會主持。
圖:Shan Lee

2021-05-25T13:30:01+08:002020-06-04|父母自我探索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