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不抱?》

(好友Jeff跟一對夫婦傾談後,邀請我去分享自己和兒子的經驗,讓一眾父母了解多些自嬰兒時期開始滿足孩子需要的重要性。)

我兒子出生以來的幾個月,白天,他都睡在我的懷裡,而晚上,就跟我們兩夫妻一起睡在雙人床。他沒有試過獨自睡在嬰兒床。他每次睡覺,都有人抱著,直至他醒來。 幾乎每一個看到我常常抱著兒子的人,都提醒我:
「為什麼不把他放在床上自己睡?」
「不抱不行嗎?寵壞了…」
「孩子以後會很黏…」
「他將來會不獨立…」
「你這樣很辛苦…」
大家都說,要培養嬰兒獨自睡覺的能力,要培養孩子獨立,不要常常抱他們,即使嬰兒哭,也不要馬上回應,否則會寵壞他。我最常聽到的理由是:「外面的世界哪有那麼舒服?將來孩子出來社會遇到的人,哪會這麼遷就他?人生,哪會這麼順利?常常滿足嬰兒的需求,會使他們長大後無法適應這個殘酷的世界……」

我卻相信人在嬰幼期所體驗的世界,以及跟照顧者的互動模式,奠定了日後對世界的感受,以及跟外界的互動模式。嬰兒剛剛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面對全新的環境,自己又不會走動,不懂說話,他唯一的表達和溝通方式,就是哭。他們的基本需要,就是吃媽媽的奶、被抱抱、被回應,讓他們在那不熟悉的環境中,透過跟照顧者的連結而建立信心,展開跟世界的互動。這時候,如果嬰兒哭著表達他想被抱,而得不到回應,他最後也許會被訓練到會自己睡覺,很少哭,看似很獨立,然而,有種失落感、不被明白、 無奈、絕望的感覺,以及「表達和求助是無用的」、「沒有人會幫到我」的信念,也同時根植在他潛意識裡,長大後不斷影響著他。

因為抱著兒子睡,我常常凝神看著熟睡的他,看著他整個睡眠過程,半個小時,一個小時…… 那過程中,我就是一分一秒看著他在睡夢中時身體的微動。他的眼皮、嘴巴、小手指偶然會動,有時又會發出一些聲音,偶爾會睡到笑,有時又會造惡夢大叫大哭。在這過程中,我才深深感受到,兒子睡著了的那些時段,對他來說並不是空白的。他的靈魂彷彿趁機到處遊歴,經歴了愉快、刺激、驚嚇的片刻。初生的他對於這種時空轉換似乎有點不太習慣,每次他「回來」時,都像是忘了自己身處哪裡。對我來說,抱著他睡和與他同床睡覺,就是給他一個安全的「基地」,讓初生的他隨時「遊歷回來」也感到安全和溫暖。

我常覺得,人睡醒那一剎那的感受是很重要的。當我看到一些初生嬰兒獨自睡在嬰兒床,每次睡醒,都發現沒有人在身旁,然後要大哭後才會有人來看他時,我總感到不忍心。為什麼在睡醒,在意識回來的那一片刻,就是要感受到恐懼?我不想兒子一醒來就以驚慌開始那一天。

看著他睡的過程裡,我常會輕聲的跟他「聊天」,問他今天有沒有吃飽?問他睡覺時靈魂去了哪裡玩?告訴他關於爸爸媽媽的故事,感謝他的來臨,又問問他今世投胎為我的兒子,有什麼想做呢?在那屬於我跟他的時間裡,我們說了許多話,無無聊聊的、傻傻的話。

孩子出生之前,我從沒試過如此看著一個人睡覺。我知道,當兒子過了嬰兒期,我自然不會再這樣看著他、抱著他睡。人生只有一次嬰兒期,我跟兒子之間那麼親密的互動,也就只有這段日子。很多人都問我怕不怕他太黏?我覺得,他要抱要黏,也不過是一個階段而已。何況,一個小小孩,他不黏媽媽,黏誰呢?嬰幼兒對照顧者的依附是必需的。孩子若是感受到媽媽完全接納和支持他的依附時,他很快便會安心往外探索,真正獨立起來。等到他青春期的時候,我想他黏我都難了。

起初的兩、三個月,兒子每次醒來,總是不停看看四周,看似霎時間忘了自己身處可地,然後雙眼在搜索,看到我後,他定了神看著我兩、三秒,接著,便是滿足開懷的笑容!到了第四個月,他醒來時,漸漸已少了那種「忘了自己在哪裡」的表情,而是一醒來就笑笑的。到他五個月時,他在我懷裡邊吃奶邊睡著,然後自己在床上睡,也睡得安穩,已不需要抱著睡。六個月時,他學會了爬。那時,他一醒來,彷彿知道媽媽一定在身旁,雙眼不再搜索我,而是立即翻身,爬向床頭櫃,把櫃上的東西掃落地上,然後露出搗蛋的笑容!到了七、八個月,他的四肢需要大量活動,每天都要不斷爬行,不斷扶著東西站立起來,不肯被抱著。我抱他,他反而常掙脫,要自己在地上活動才滿足。

兒子出生後,我看著他一個月一個月的成長,發現他每個月都有不同的自然需求,被抱著、吸吮乳房、咬東西、爬行、站立、用手指掌握東西、拋東西等等。我體會到,當一種需求愈被滿足了,這需求本身就愈快會減弱 ,進而發展另一部分。例如,讓孩子盡情咬東西,滿足他的口腔期,他很快就不會再咬,進而發展到運用手指去探索,手的運用會很敏捷。同樣,一個被抱到夠的孩子,便不需要費精神再去討媽媽抱,而是帶著滿足安穩的心,專注學習和發展他的潛能。

每次我看到幾個月大的兒子大哭時,即使我剎那間還不確定他為了什麼而哭,我也會先抱起他,同時用心感受他,回應他的需要。因為大哭,就是他唯一求助的方法,我作為母親,直覺就是抱起他,而不是去計算著要給他多少愛,才不會把他寵壞,才能培養出怎樣怎樣的孩子。

我問過自己:「到底我這樣對他對不對?」兒子的反應常常給了我答案。當我愈不計算,愈信任他的自然需要,愈能夠跟他連結,他就愈容易帶,很開心健康,滿足自信,又肯合作。當我做得不對時,他必然會給我製造很多麻煩,整天哭閙,或身體不適,提示我我有些地方要改變。

沒錯,兒子長大後,難免會遇到挫折。將來,他或許會跌倒、會嘗到離別的苦,會失去心愛的人、會經歷失望、痛苦、背叛、內疚、迷失… 我作為母親,不可能替他經歷他的人生,也不可能一直在他身邊。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在他人生最初那幾年,盡量滿足他的基本需要,回應他每一次的需求。我只希望將來每當他經歷人生低點,在他崩潰,支離破碎的剎那,能記起兒時在媽媽懷抱裡的感覺,記起那種從不計算、不講條件的愛,來幫他撐過去。

我只希望,將來他會深信,世界再殘酷,也存在著一種源源不絕的愛,而他能夠放膽、盡情遊歷他的人生。

作者 : Michell Huang,教育大同及香港瑟谷社群的共同創辦人,信任孩子的內在力量,支持他們透過自主學習,活出人生的熱忱和潛能。
圖:Shan Lee

2021-05-25T13:29:36+08:002020-06-18|父母自我探索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