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童年的傷口》

上次跟區生區太談及要改善夫妻關係,先要重新滋養自己的「內在嬰兒」。他倆都不想再像嬰兒般期望對方滿足自己,願意學習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一個月下來,雙方的情緒和溝通都有顯著改善。

區太喜孜孜地分享有一次她如常照顧孩子忙足一整天,在廚房洗碗時突然感到很想被肯定,以往只會向老公埋怨他沒有幫忙做家務,現在很快便能感受到他在工作上也很勞累,其實大家最需要的是互相支持和打氣,於是便大聲將自己的需要喊出來:「我感覺到有人想攬吓個做得好辛苦嘅老婆喎!」

區生笑說:「我這次難得聽得懂這個巨嬰想表達甚麼,便馬上去滿足她,當我抱着她的時候,忽然感到一份久違了的甜蜜,原來可以這樣簡單去表達彼此的關心。」

我對他們在親密關係有所突破表示衷心的讚許,這對父母在覺察到嬰兒時期缺乏照顧對自己的影響後,開始去關心怎樣可以減少自己對兩個孩子帶來的傷害。

區太問:「我看過了Michell和Karen那兩篇文章後,明白到孩子被抱的需要,也會多留意孩子透過哭叫聲在表達甚麼,然後不作拖延,即時和充分地滿足他們的需要。可是,周圍的人都說這樣溺愛孩子,會令他們變得過份依附,不會懂得獨立自理啊。」

我說:「那是因為以往我們太相信「不可過份滿足孩子」這套說法了,以為最好的教養是教孩子盡早學會獨立自理、守規矩和負責任。」

區生說:「我一直以為讓孩子自小學習負責任這些美德是毋庸置疑的。每當他們玩完玩具不願執拾,食飯時不想食,之後肚餓又要大人煮的時候,我便會即時怒火中燒,禁不住去指責孩子,再教導他們要如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區太也嘆着氣說:「有時候我也會感到不耐煩,甚至乎覺得不忿氣,為何你們這樣吵吵鬧鬧我也要不斷滿足你們的需要?」

當我聽到他們在教養孩子時出現的情緒,便知道這是一個好機會去帶領這對父母去開展另一個自我探索。

我先讓他們閉上眼睛,感覺一下這些情緒,慢慢回想在童年時的什麼時候出現過?當時發生什麼事?

區生訴說童年時不斷被父母要求要守規矩,有很多事情都不容許他去做,此刻看到的都是大人的手指頭,被他們指着責罵時,內心其實很生氣,但又不敢去表達,因為說什麼都只會被罵是駁嘴。

區太描述兒時基本上不被容許出街玩,只能留在家隔着鐵閘看其他孩子在走廊跑來跑去,無論自己怎樣叫喊也沒人理會,覺得很孤單和不忿氣。

其實,我們好一些容易被他人掀起的情緒,都是來自童年的傷口,若當年受傷時的情緒沒有好好表達和被照顧,便會一直潛藏在身體內,到長大後會忽然被眼前的人事物牽動而爆發出來。

我再帶領他們去感覺那時候的自己最需要是一個怎樣的父母,他們會如何去好好照顧自己。然後想像自己此刻就成為了這個理想的父母,去聆聽自己那個受傷的內在小孩,讓他好好講出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要,讓他感覺到無論說什麼也會被全然地接納。

我們要學會覺察到,眼前的人事物只是情緒的觸發點,真正要處理的是童年時的傷口。我們可以先學習去幫小時候那個以為沒有人聆聽而不懂表達的自己,去講出種種受傷的感受和需要,從照顧好內在小孩的過程中,我們同時在學習成為理想的父母,慢慢變得有力量和帶着平穩的情緒去照顧自己的孩子。

我看到他倆有點啟發卻又似懂非懂的樣子,再鼓勵他們說:「其實每個家長都是邊學邊做孩子的父母,現在我們要學的是比方法更重要的心法,Michell 和Karen也是這樣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童年的傷口,然後先照顧好自己, 才能重拾力量去好好照顧孩子。她們現在去分享自己的經驗,就是想更多父母可以有所啟發,讓更多孩子可以渡過幸福的童年!」

每當父母在教養孩子時出現情緒,就是一個好機會讓我們去學習自我覺察,覺察有什麼相關的童年經驗,然後再練習如何重新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這些都是自我覺察最初步的,每種情緒背後還有更深層的源頭需要我們一一探索。無論是大人或是小孩,生命成長是一個急不來的過程,我們可以用自己覺得舒服的步伐,慢慢地好好享受這個自我探索的旅程,父母願意為孩子去學習生命已經是最好的開始了。

作者:Jeff Ong,資深生命教練,內在小孩及善養孩子工作坊導師,善養小童成大同網上讀書會主持。近年熱衷於支持父母的生命成長,從而讓更多孩子可以享受幸福的童年,共建更美好的世界。
圖:Shan Lee

2021-05-26T06:43:32+08:002020-07-16|父母自我探索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