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不等於敵意》

有一天女兒正在用電腦的時候,突然發脾氣,一邊用力打鍵盤,一邊大叫「太慢了」。原來她因為忍受不住電腦反應太慢而發脾氣,而我也留意到那一天的網速確實比平時慢。我正想安撫她時,丈夫開始發脾氣說「這個電腦已經是最快的款式了,你要不要換一個更慢的型號?」他言下之意是「我已經提供了一個最好的電腦給你,你竟然還在嫌棄,真是太過份了!」那一刻我留意到原來丈夫將孩子對電腦運作不暢順的不滿詮釋為對他的不滿,我既想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又不想丈夫誤以為我怪責他,於是回應說「女兒投訴電腦太慢不代表不欣賞你為她添置電腦的心意,她可以知道你待她很好而仍然為太慢而憤怒的。」丈夫似乎忽然明白女兒其實沒有攻擊他,於是怒意停止了,安靜下來。

我自己也試過在女兒哭喊著說我不明白她的時候發脾氣,我當時憤怒的回應說:「你不願意講清楚,又要投訴我不妥當!」而她解釋說其實不是討厭我,只是為著我不明白她的意思這回事而憤怒。聽了她的解釋後我覺得她能夠這樣分辨,實在很難得,然後我心裏也覺得舒服一點,可是下一次類似情景發生時,我又會以為她討厭我、指責我做得不好。

《善養小童成大同》的作者顧樂本 (Robin Grille) 在書中指出,我們小時候體驗別人對我們發怒時總會伴隨帶有敵意的羞辱或指責,因此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將憤怒和敵意混為一談。往後人生中,每當有人向我們表達憤怒,我們便以為別人是在攻擊自己。同樣地,當我們在別人面前生氣時,別人也輕易以為我們在攻擊他。然而,我們其實絕對有能力在表達生氣時不懷有敵意的。

我深入探究之後嘗試練習和實踐如何在生氣時不讓家人感到被攻擊,我練習多次後終於有些頭緒。例如,女兒曾經沒有快速完成一件她答允別人會做的事,我心裏為此感到十分憤怒,認為她對待那份承諾和負責任的態度實在太兒嬉了。我知道這個看法是源於自己童年時經常被要求要快速完成任務,如果我做不到,就會被責罵或批評。我現在很想尊重女兒自己的判斷和辦事方式,也不希望她像我一樣做事十分心急或過度因為責任感而焦慮,因此理性上不想干涉她如何處理自己的事務,可是我心裏的確有按捺不住的憤怒。這一次,當我忍不住開始高聲發洩時,我這樣說:「我很憤怒,但是這不代表你有問題,而是我的身體記起了兒時做事不夠快速就會被責罵,我不是要求你改變什麼,你無論怎樣做都沒有問題,我發怒是我自己應付不到這種壓力而已!」

多年來,我雖然一直努力疏理自己兒時的傷口,以免經常因為激烈情緒被觸發而損害跟女兒的關係,可是我不能完全療癒所有傷口,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證自己不會發怒。因此,我覺得發怒時純粹表達自己的痛而不附帶敵意是十分需要做到的,這對於保護女兒的自尊心極為重要。

另一方面,我正在咀嚼和努力內化這個「憤怒不等於敵意」的概念時,自己跟別人的關係也明顯得到益處。與朋友產生誤會時,不論是對方或我自己感到憤怒,我都開始比較容易明白那些憤怒是來自童年傷口的痛,而不是射向對方的弓箭。我逐漸變得很快便能體諒對方的感受和安撫自己,甚至協助舒緩對方的傷痛。我很希望繼續這樣的練習能夠做到以身作則,讓女兒將來也學懂如何在憤怒當中安撫自己而又可以跟別人和諧相處。

作者 : Karen Chow,「教育大同」共同創辦人,發起出版「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後,愛上支援家長生命成長的工作,在擔任相關的工作坊導師及網上讀書會主持時,見證一個又一個父母脫胎換骨,感動無比。
圖:Shan Lee

2021-05-26T07:26:03+08:002020-11-05|父母自我探索系列|